进入五月了,大家的专业真的要好好复习了,不要再拖了,专业课的成绩直接决定你考研到底是高分还是低分,尤其是对于不考数学,需要考两门专业课的同学,真的是很重要的。而且各个学校、专业的参考书目数量不一,从两三本到十几分的都有,但在备考方法上,都是通用的,只是在时间安排上需要大家合理规划。 第一阶段(4月-6月):通读专业课书籍 目标: 搞清每本书,每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和逻辑结构是怎样的,其实就是摸清到底会考哪些内容,看着目录能知道这个章节考了哪些内容,不要求大家做大量的笔记,而是能够去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。 具体方法: 先看整本教材书的目录,自己拿张空白纸,按照材料章节的属含关系把一整章的框架图大概绘制出来,注意给每一小节的内容预留一定的位置。然后再去找主要知识点或者词语的概念性东西填写上去,最起码看起来清楚这个专业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梳理完成后,再开始按照顺序章节顺序仔细过教材,期间一定要随时把逻辑框架图记在脑子里,每一小点在纸张上有自己的位置,定期记忆纸张上绘制的框架图知识点关系,多复习几遍,这张图就会存在脑子里,不管做什么题,大脑在分析出知识点后,就可以在纸张框架图上找到对应知识点的位置,然后对号入座,从宏观把控题目正确方向,尤其是理论、文科类的专业,效果非常好,然后再配套习题辅助理解,第一遍过完资料书,基本上就可以把知识点记得七七八八了。 第二阶段(7月):研究专业课真题 目标: 了解专业课的题型,把握专业课重点。 具体方法: 首先,拿出一份专业课真题,这个时候关注的点放在每道题他所牵扯到的考点上,每个考点他涉及哪本书的哪个章节,记录下来,你会发现其实百分之80-90的考点都是可以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内容。完成一套卷子以后,然后再拿另一年的真题重复这个过程,直到把所有年份的真题都统计完。这个真题去哪里找,感觉真题还是很容易找到的,网络上这么发达,总有和你考一个学校的,所以简单,只是不容易找到答案,就算看到的单也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。 经过统计,你会得出每本书每年考到多少分值,都出现在书本的哪些章节,这样我们去进行后续的专业课复习就有的放矢了。这个方法花不了我们多少时间,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当然这也检验小伙伴们第一阶段通读专业课书籍留有的印象程度了,看书不要囫囵吞枣、不求甚解哦~ 第三阶段(8月—9月初):详细阅读+整理笔记+框架图+第一遍背诵 目标: 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大体上能背诵,计算题的知识点大体学会。 具体方法: 系统性的去整理笔记和知识框架重难点了,整理背诵手册。这个阶段的很多同学仍然是处于不会做题的情况,只是对课本的知识稍微熟悉了一些,第一遍肯定记不住,不要担心。 第四阶段(9月-10月)复习所整理的笔记+第二遍背诵+难点复习 目标: 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,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。 具体方法: 这个阶段,大家在前期复习做到位的情况下,已经可以不看教书,只看自己整理的笔记,当然也可以选择看专业课的复习全书。进行第二遍的精细化整理和背诵,很多同学一做笔记就和抄书一样,这是不对的,这个阶段的笔记更多的要是脑海中对知识点的提炼,将长篇大论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语言,方便记忆和背诵! 第五阶段(11月):复习所整理的笔记+做真题记真题 目标: 进入答题状态,争取每份真题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,同时查漏补缺。 具体方法: 如果是前面都没有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的同学,到这个阶段了,那就是重点利用真题了,没多少时间理解了,直接背真题答案,这样的学习方法适合每年真题重复率在百分之60%的学科,记下这些答案,大概率能拿到90分,真题考察的都是重点,背了那么多,效果也出来了。 如果是自己做真题来检测自己的复习效果,最好的利用真题方法应该是,做一份,吃透一份,巩固一份,检验前面我们记的怎么样,发现弱点,及时跟进复习的。 当然,如果做的不太好,也不要慌,因为考试范围内要求的内容我们已经背的不错了。前面说了百分之80-90的内容在参考书中都能找到,对于一些案例题,时政分析题,相对发散性的题目,这就需要你去了解这个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是时政新闻。 第六阶段(12月—考前):反复记忆,反复背诵+查缺补漏 目标: 找到最佳的状态去考试。 具体方法: 到了十二月份,就是对之前几个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整理的背诵手册,错题集去反复记忆,反复背诵,查缺补漏,以最好的心态奔赴考场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进行专业课的复习了呢?如果开始复习,都进行到哪一步了呢?在这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总结了什么好的方法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。祝大家备考顺利!
>>>>相关推荐
进入五月,这样复习更有效
当考研遇到现实,如何兼顾
2021考研的这些形势,你都看清了吗?
|